本报记者 金晓岩 北京报道
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兴起,正在颠覆着白酒行业传统销售模式和渠道。速度发展之快带给酒企和传统经销商的是惊慌,带给消费者的则是“恐慌”,一面忍受着低价的诱惑,一面却在为产品真假问题而担心。电商网站和广播电台等传统之外的卖酒渠道所售的白酒产品是否造假?造假背后,和酒企、传统经销商之间有着怎样的利益纠葛?
酒类电商污点
互联网狂潮正在席卷着白酒行业,在电商快速发展的背后,电商平台也出现了一些屡禁不止的问题,比如假货的出现为这股热潮浇了一盆冷水。但外界对电商“造假”的疑惑大多停留在担心层面,并不是所有酒类电商网站都有证据证北京保安公司明其造假。
前不久,知名电商唯品会深陷销售假名酒的风波——去年年底曝出的假茅台,在其1月8日回应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致歉函中,“与同类商品不相符(不是茅台集团原厂北京保安公司原装产品,即通常理解的‘假货’)”的真伪鉴定报告出炉后,其官方声明中100%正品的承诺也在事实面前成了噱头。
为此,唯品会也受到了相当影响,当时对外表示“因公安机关查案原因暂时无法公布供应商以及暂停所有白酒类产品的销售。”
一石激起千层浪,唯品会的案例让消费者震惊,原来酒类电商不能完全信任。虽然只是个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已经成为了酒类电商行业历史上的“污点”。
除了唯品会这种不可推脱的造假,有关电商“造假”还有另外一种情形。2013年,央视曝光天猫、京东等电商B2C出售假酒“赖茅”,酒类电商的诚信问题受到质疑。据了解,白酒品牌“赖茅”属于非注册商标,而非注册商标并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任何一家酒厂都可以使用“赖茅”商标生产白酒。但是京东和天猫的许多“赖茅”酒类 商品的厂名都标注有“贵州省怀仁市茅台镇黔国酒业公司”,但经茅台相关负责人的辨认及查看,表示其从未生产过此类“赖茅”白酒。
目前市场上存在470多家厂商生产的,多达1000多种的“赖茅”酒。这些所谓的“赖茅”酒很多都打着其他大型酒业公司的名号由小厂商生产。更有部分“赖茅”酒是由各类小厂或作坊等不法商贩生产的,品质是否过关、饮用是否安全都没有相关保证,消费者难以辨认酒类的真假,甚